
Media Coverage on the Centre
恒大校長盼與學生會維持正常健康關係 設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無商業政治考慮 (2022年2月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Commentaries Written by Research Fellows
蔡曉瑩:從香港虎豹別墅到意大利匹諾曹公園:反思文學地景「體驗式保育」如何重塑文化政策 (2025年7月31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大地震傳說:香港的「八卦」狂熱與風水奇觀(2025年7月1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迴避新聞作為一種應對策略 (2025年7月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手作市集作為文化體驗的載體 (2025年6月1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從「三線建設」到「內循環」 (2025年6月5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吳鎧潼、葉䛷沁、鄧鍵一:政府應用吉祥物的作用和趨勢 (2025年5月2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孤獨時代的科技處方:AI陪伴之興起與挑戰(2025年5月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大國中的夾縫——香港如何「以小事大」(2025年4月1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藍筠雅、鄧鍵一:淺談香港流行音樂中的「真實性」(2025年4月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香港——東西方陣營的套戥之地 (2025年3月6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社媒對倡議「後物質」議題的作用和限制(2025年2月20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玩具也轉型——從Jellycat看身分認同及情感需求 (2025年2月6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國際城市的國際新聞 (2025年1月16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公民價值觀與迴避新聞 (2025年1月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林昆佑、蔡曉瑩:淺談工藝 (2024年12月1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全球城市在新冷戰下的命運 (2024年11月2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「大嘥鬼」來了——分析公共服務宣傳的吉祥物設計 (2024年10月31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財經和政治新聞的民意解讀 (2024年10月1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哪些市民較經常看新聞——2020與2024年比較(2024年10月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逆向旅遊:如何重新定義旅遊及體驗 (2024年9月1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免費新聞與付費新聞 (2024年9月1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香港市民接觸新聞資訊趨勢續探 (2024年8月2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當旅遊可能成為城市的負擔:觀光污染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全球經驗 (2024年8月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當城市夜景成為畫布——文創產業、盛事經濟與文化政策 (2024年6月2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眾聲喧嘩 不如沉默是金? (2024年6月1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幸福感的煩惱 (2024年5月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藝術三月:如何讓文藝走進生活 (2024年3月2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分析「美斯缺陣事件」的新聞論述 (2024年2月2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「打卡」文化:以照片為基礎的社交媒體與城市生活 (2024年2月15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華爾街市况與大街的感受 (2024年2月1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節慶文化:人生和社會的時間印記 (2024年1月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國際政局下的機構風險文化 (2023年12月21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數碼化文化保育——以數碼策略及教育遊戲探索文化遺產魅力 (2023年11月2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Podcast——純聲音的傳播 (2023年10月26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促進香港文化與數碼共融——少數族裔在數碼科技使用的機遇與挑戰 (2023年10月1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名人效應是如何煉成的 (2023年9月2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蔡曉瑩:「夜經濟」的今昔與未來——打造文體旅產業鏈雙向發展 (2023年9月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政策論述中的情緒管理 (2023年5月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人工智能對大專教育的影響 (2023年3月16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何謂「不看」新聞 (2023年2月2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當車公籤文成為新聞 (2023年2月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當科學知識成為輿論戰場 (2023年1月12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香港真的是「國際大刀會」? (2022年12月2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不同社交媒介影響力的世代差異 (2022年11月2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Z世代怎樣用社交媒介接收新聞資訊 (2022年10月20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媒體「大台」何所指 (2022年8月1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青年人在看什麼? (2022年7月1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網絡環境是否令人難以包容異見? (2022年4月21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疫情持續下網絡輿論對專家醫生的看法 (2022年3月17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沒有和平的和平 (2021年12月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新聞行業如何應對假新聞 (2021年11月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在網絡上「偶遇」另類觀點 (2021年10月28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網絡迷因與公共討論——從「連登post」數據探討 (2021年9月9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了解香港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意識 (2021年8月5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游刃於軟硬之間:軟實力的一堂課 (2021年3月25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陳智傑:國會山莊與立法會:淺談媒體類比 (2021年1月14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Press Interviews
蔡曉瑩:文化藝術盛事 有何經濟效益? 專家分享觀點 《iMoney》剖析 (2024年4月27日 刊登於 香港經濟日報網)
鄧鍵一:MIRROR與港青少年追夢有關?研究:他人經歷有助克服困難增加熱誠 (2023年7月5日 刊登於 am730網)
鄧鍵一:周日話題:分眾與大眾:由Laughing哥說到MIRROR (2022年10月2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第二人生:香港有冇大辭職潮? (2022年10月23日 刊登於 明報新聞網)
鄧鍵一:「香港流行文化已死?」 (2022年7月1日 刊登於 明周)
鄧鍵一:未來城市:政治動盪就要走? Z世代未必咁諗 (2021年7月11日 刊登於 明報網站)